看山东造船如何又美又强

发布时间:2025-04-15 13:59:19 |   作者: 8亿彩票官方app下载安装苹果
商品详情

  船舶制造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大力推进我们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山东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迅猛。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为469.2万、1187.0万、2171.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7.4%、64.3%、49.2%。

  山东船舶制造业正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从众多企业的相关动态中便能清晰感知。

  今年年初,中集集团旗下的中集来福士在烟台成功交付了为荷兰Van Oord公司建造的全球最大、最新一代海上风电安装船BOREAS项目,这一成果充分彰显了山东在高端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雄厚实力。

  沿着山东延绵的海岸线,几乎所有的船舶制造企业都在开足马力,全力赶制船舶订单。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两年,山东的船舶业发展成绩十分亮眼。”订单旺盛的局面与航运市场的周期性复苏紧密相连。当前,全球船舶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新一轮船舶替换周期已然来临,再加上今年航运市场面临特殊挑战,船舶需求急剧增长,而山东恰好成功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

  记者从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了解到,2024年,山东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在全国位居第五、第三和第四位。尤其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这些订单量中94%以上均为出口订单。从产值方面来看,山东重点监测的船舶企业在2024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24.2亿元,同比增长23.5%。

  为亲身感受山东造船业的蓬勃发展形态趋势,今年新年刚过,记者便前往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在智能切割下料车间、智能部件装焊车间以及船台等地,工人们都在各自岗位上认真工作,各道生产环节正按照快节奏有条不紊地推进。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基地在建船舶共有9艘,船型涵盖PCTC汽车滚装船、沥青船、散货船、MR油轮等。截至目前,我们企业手持订单已达32艘,订单金额超百亿元,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2029年。”

  不仅如此,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的生产节点也在接连推进,实现了5天内1船出坞、1船开工、1船铺底的高效成果。“2024年,我们交付船舶21艘,完工超320万载重吨,新造船接单金额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尹海军说。

  绿色低碳是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记者在走访山东的多家造船企业切身感受到,船舶工业正积极“拥抱”绿色化,从船用发动机到减排设备,一系列绿色技术被攻克,助力山东船舶工业加速绿色转型。

  在国内首个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的造船车间,无人运输车来回穿梭,将各式钢材零部件送往焊接产线。“作为国内内河新能源船舶产业的新兴力量,我们凭借在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展现出的显著优势,在船舶制造领域获得了多方青睐。”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丁明师介绍,“在厂区竣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已成功交付了新能源船舶7艘,同时掌握165艘船舶订单,其中更有来自紫金矿业、法国达飞海运等国际一流企业的市场认可。”

  记者了解到,在全球船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初期,山东船工企业曾存在一些不足,但在经过几十艘绿色低碳船舶的成功交付,如今山东造船的“绿色名片”越来越能够拿得出手。

  “前不久我们刚交付了一艘21万吨级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散货船,与重油燃料船舶相比,LNG船舶能够大大降低85%的氮化物、20%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100%的硫化物及细微颗粒的排放,是现在国际船舶市场最受喜爱的绿色低碳船型。”尹海军说道,“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低碳环保绿色船舶很受欢迎。现在公司手持造船订单60余艘,其中新能源动力船舶订单占比超90%。”

  “山东的船舶企业正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努力突破传统局限,以更高的科技含量和环保标准来丰富其产品线。”山东船舶工业协会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近年来,国家以及山东省、各地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全力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运输船舶发展,推动船舶绿色化、标准化转型,为山东船舶制造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船舶制造作为人力密集、技术密集且资金密集型产业,在面对世界航运市场的深刻变革时,不少船企清晰认识到,未来的市场角逐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全产业链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实力较量。

  对此,山东将青岛、烟台、威海(青烟威)三市纳为核心区,加强三市之间的联动协同,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建成集研发、设计、材料、设备、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高地。在工业与信息化部组织并且开展的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成功入选,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实力强劲,汇聚了北海造船、中海油青岛海工、中集来福士等200余家规模以上总装建造及配套企业,以及600多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如山东海运、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青岛海检集团等。这一些企业共同构建起涵盖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建造、配套服务等所有的环节的完整产业集群,在LNG模块、深海钻井平台等海工装备细分市场占据领先份额。

  在产业格局上,青岛市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大中型集装箱船、低速发动机等高端绿色化智能船舶及配套设备,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海洋智能装备,打造国内一流的船舶与海工装备综合产业基地;烟台市充分的发挥海工总装建造和风电装备产业集聚优势,依托岸线资源和园区集聚资源,打造国内一流的海工装备总装及配套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蓬莱国际海上风电母港,打造全球知名的海工装备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中心;威海市着力巩固提升高端客滚运输船、多用途集装箱运输船、磷虾捕捞加工船等远洋渔业船舶,发挥休闲渔业装备、绿色修船以及游艇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国内知名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修造及配套基地。三市“主业突出、功能互补”的格局初步形成。

  展望未来,山东正积极致力于完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生态体系,涵盖产品、技术、企业、链条和集群等多个层面。通过优化发展路径、强化政策扶持,山东全力推动价值链攀升、产业链延伸、供应链融合以及全要素集聚,以实现产业的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海洋产业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7万亿大关,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营业收入常年位居全国前三,这一斐然成绩离不开烟台以及整个山东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有力支撑。

  从传统走向绿色,从制造迈向智造,从山东驶向全球……山东船舶制造业正打开广阔的发展天地,加速驶向全球。


上一篇:向绿而行 全球船舶工业维持高景气

下一篇:消费满千元可平价买茅台?贵州仁怀删去文件内容